动态资讯 >

动态资讯

六安大义老人想帮重病老伴“捐脑” 希望助力科研人员找到疾病“真凶”

2022-02-20 浏览次数:67

    在悉心照顾身患帕金森、老年痴呆等多重脑病的老伴十一年后,来自六安的郑大爷决定在老伴去世之后为其捐脑。“就希望能助力后人找到病因,也算为社会做点贡献吧。”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郑大爷在家庭的团圆饭上宣布了这个决定,并得到了一双儿女的支持。得知消息后,安医大中国人脑库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她们将主动联系并帮助郑大爷及其子女签署知情同意书履行相关捐赠手续,而未来捐赠的标本也将成为研究脑部疾病的宝贵资源。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家脑库安医大分库储存着22例遗体捐赠方式获得的人脑,这一数量对于开展研究来说远不充足。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每一例捐赠来的样本她们都倍加珍惜,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中来。有了充足的样本来源,她们有信心在脑研究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老人丧失意识需要家人照顾每天早上一睁眼,郑大爷都要赶紧起身看看身旁的老伴,唤着她的名字,如果情况好的话,老伴就会冲他笑笑或者望向他。因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帕金森等多重脑病,郑大爷的老伴已经认不得了人了,但对郑大爷的唤醒仍然保持着回应。

       在得到老伴的反馈后,郑大爷才会安心开启一天的忙碌。为了保持老伴的营养,他把米、豆子、莲子、山药、黑豆、枣子放在一起,煮熟了之后再用破壁机打成糊状盛出来,然后才把她扶坐起来,并开始一勺一勺的喂给她吃。一顿饭喂下来,顺利的话要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如果当天吃得是饭菜,担心老伴咀嚼会呛咳,喂饭的时间还要更长。

  喂完饭之后,郑大爷还要再帮她洗脸、刷牙、大小便、翻身,还有拍打按摩防止她久躺生褥疮。直到下午一两点,这一轮忙碌才算告一个段落,而一天下来要重复几遍。对于77岁的郑大爷来说,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虽然两个人之间基本已经没什么言语上的交流了,但郑大爷说,自己还是能从老伴的反应里猜出一些需求,尽力的去满足。“没办法,谁要她生病了呢?”

 

      十多年前已饱受疾病困扰郑大爷所说的病,其实在11年前就已经有了端倪。郑大爷回忆,那时候他和老伴都退休了,经常出去散步。“我发现她老是不走直线,就把她拽回来,我们俩还拌嘴,她就说以后不跟我一起散步了,没想到就是病了。”郑大爷遗憾的说,后来老伴的症状越来越多,比如烧东西烧着就忘记了,刷牙的时候把牙膏水也吞下去,在之后又出现了幻觉,总觉得有人跟着她。“我们也跑了几家医院,最后确诊说是老年痴呆症。”

  得知老伴患病,郑大爷说一家人都很难接受。“当时医生就说别让她一个人跑出去了,没说的特别明白,我们也没想到进展的那么快。”2009年冬天因为一场大雪,母亲在雪地里摔了一跤,躺了三、四个月之后。“虽然能起来活动了,我还带她出去锻炼锻炼,可是她脑部的疾病又加重了。”郑大爷说,随后老伴又查出了帕金森病,四肢僵硬,五年前就坐上了轮椅了。“我们进口、国产的药物都吃了,也带着她到处去看,最后药物都不起作用。医生说,这都是脑神经的问题,属于疑难病症,没有药物对症治疗。”

   家里有老年痴呆病人的,很多家庭都背负着重担。郑大爷说,虽然儿女也能帮忙,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所以早几年自己搞得太累了,也想把老伴送到老年公寓去。“那时候她还有意识,我说我把你送去可行,她说好。”可是真的去跑了几家老年公寓,郑大爷发现,像老伴这样情况的送过去还是不行,出了事情责任大部分都在家属身上,他又不忍心了。“我就说,等我搞到八十岁,搞不动了再请人到来家来护理你。”


   捐脑提议得到儿女支持

      这些年到处求医问药,郑大爷也有很多观察。他发现,得像老伴这种病的人很多,自己知道的就包括邻居以及女儿同事家老人。他们很多确诊没多久,照顾的不好,也就去世了。老伴活了这么多年,也很不容易。他总在想,就像很多癌症可以使用靶向药物一样,如果老年痴呆症能研究出治愈的方法,提早干预,那真的是太多家庭的福音了。

      6月上旬,郑大爷女儿在家中订阅的《新安晚报》上看到了家住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王爷爷溘然长逝,为实现老人的遗愿家属特意将他的脑组织捐献给国家脑库安医大分库的新闻,她把报纸拿给了父亲,当时只是想给他看看的。“其实我爸妈感情挺好的,尤其是我妈生病之后,我爸几乎眼里只有她了,对小辈们都不太上心。”郑女士说,父亲在仔细阅读之后,当时就拿了主意。

     “我就想,等她走了之后,脑子能够为这类疾病的药物研究做贡献,或者帮助找到一个治疗方案,对后人能起到作用,也是个好事情吧?”当郑大爷说出想法时,女儿也支持了他的决定。

      前两天是端午节,儿女们包括孙辈们都回来了,郑大爷又在家庭聚会上说起了这件事情,如今老伴也面临心肺衰竭的问题,也许哪一天说走就走了,如果科研需要,就捐了吧。郑大爷说,其实儿子还是犹豫了一下,不舍得。“后来我跟他讲,把你妈妈的脑子捐给科研机构,就相当于她还在世间,也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他也支持了。” 

  珍惜每一个捐献的样本

        昨天,记者把郑大爷一家的愿望反馈给安医大中国人脑库的工作人员,她们深受感动,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主动联系并帮助郑大爷及其子女签署知情同意书履行相关捐赠手续,而未来捐赠的人脑也将成为研究相应脑部疾病的宝贵资源。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徽医科大学中国人脑库收到了22例脑标本,其中一部分是脑部疾病去世患者所捐赠的,还有一部分是非脑疾病去世患者捐赠的,这些大脑样本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取材、整理、测定相关工作,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和存放。这些脑组织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意义重大,也十分珍贵。目前,该校一些科研人员已经借助于国内一些相对成熟的脑库,也对阿尔兹海默症等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

  安医大中国人脑库研究人员吴雪艳告诉记者,在获得标本之后,她们一般将大脑切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半脑冷冻在超低温环境里,右半脑泡在福尔马林里。按照功能定位进行严格划分,冻存的脑组织可用于提取核糖核酸;而泡在福尔马林的脑组织,经过石蜡封存后,多用于神经病理学诊断或研究,所有的脑组织切片都会被充分利用。“两种方式都可以保存几十年,不仅我们这一代可以研究,后世都能提供珍贵来源。”

吴雪艳告诉记者,由于人们观念尚未转变或者一些接受程度的原因,目前安医大中国人脑库搜集到的标本还并不多。因为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充足对照样本,脑库不仅收集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也收集正常大脑,通过对比研究疾病和非疾病大脑从而发现异常。

“有了充足的样本来源,我们也比较有信心会取得一些成果。”吴雪艳说,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时候,这些捐献过来的脑组织标本仿佛也在诉说着疾病的缘由,给科研人员不断提供一些线索,成为捐赠者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